“一带一路”视域下的华文文学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开幕致辞
Body
各位来宾、女士们、先生们:
早安。
非常感谢大家风尘仆仆、披星带月从五湖四海赶来帮助促成“一带一路”视域下的华文文学研究国际学术会议。我谨代表主办方——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欢迎各位的到来。
本次会议将围绕六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:
1.“一带一路”论述
2.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
3.跨语际的世界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
4.世界华文文学的经典化问题
5.世界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的共生研究
6.世界华文文学作家作品研究
某种意义上说,简称为“一带一路”的名词提出可谓相当新颖——2013年9月和10月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,先后提出共建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重大倡议,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。今年是“一带一路”提出五周年,回望历史、结合现实,同时也展望未来,“一带一路”以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。
毫无疑问,“一带一路”既有其相对确定的时空限制,比如一方面强调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角色,深化与中亚、南亚、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同时又有相对弹性的发展乃至拓展空间,另一方面,却又戮力拓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力,支持它们与世界各地的关联,更强化福建、粤港澳台等地的合作与共赢。易言之,“一带一路”既遵循一定的路线,同时又是可以建构的存在。
而关于其性质和指向,自然也是众说纷纭。可以看得见的首先是经济合作共赢元素,无论是基础设施构建还是重大贸易互惠,无论是全球资金流动(比如“亚投行”)还是民间生意双赢都在在可见。但同时不容忽略的是,对于中国而言,这也是一种国家级的顶层设计战略:不仅仅意味着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再次突围和新引擎找寻,同时更是中国国际大国地位(尤其是政治层面)的顺势/借力崛起。不容忽略的还有中华文化的输出与对话,这是更好的实现经济政治和平崛起的重要保障和绝佳管道。
在“一带一路”语境下,具有跨学科、跨区域、跨文化特征的华文文学研究既有本身的优秀传统和优势,它先天包含了“一带一路”的时空跨越,同时又可以结合新话语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播、对话、融合功能与作用。如果从1980年代开始算起,大陆的华文文学研究迄今为止已有近40年的历史,而作为最富活力的学科增长点之一,其实践和问题意识其实富含了被压抑的诸多可能性。在“一带一路”的大战略语境中,如何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及有关国家/地区的华文文学复杂关系,如何探勘有关文学的本土性发展理路,如何总结厘定相关研究中新的概念和研究范式,如何就同一议题实现跨域的对话等等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反思。因此,我坚信此次会议必然会取得扎实而丰硕的成果。
作为东道主,我当然有义务向各位来宾介绍一下中文系(珠海)。中文系(珠海)成立于2015年10月,根据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,珠海市提升其城市“软实力”、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实施的需要,应运而生。中文系(珠海)将在中文系(广州)基础上,形成错位发展、优势互补、特色鲜明的格局。文珠目前拥有教工30人,含6名教授副教授(4名博导)、19名专职研究人员以及5名博士后。我们的师资力量相当国际化,目前40%教工的博士学位取自海外一流大学。按照“十三五”规划,2020年我们将拥有40名教授副教授、60名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。我们的最终体量是150名教工,300名本科生,150名研究生。
我们作为一级学科完整的教学科研单位,从本科招生到博士录取一应俱全。不必多说,我们还有活力十足、包容平和的教学科研平台,主要包括华文文学与文化平台、中西文论与文化、古典学术研究三大平台。
我从2016年4月开始执掌此系,创系之初一直秉承包容、开放、创新、共享的原则,我的微信好友们会见证我的努力和中文系(珠海)的快速成长,这是我们奋斗的第三个年头,已经初见成效。毫无疑问,我们会继续壮大,更关键的是,我和我的团队们非常欢迎诸位携手并进,一起建设一个健康、有活力、激情四射的学术新平台。
预祝大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研讨效果卓越、生活事务顺遂。如果有任何需求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会务组。
谢谢!
朱崇科
2018年10月20日